世界氣象組織(WMO)近日發布了一份名為《2021年氣候服務狀況:水》的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將導致全球水危機,水生態修復迫在眉睫。2016年我國出臺了實施河長制的文件,2018年又發布了《關于在湖泊實施湖長制的指導意見》逐步完善河湖生態管理體系。 近年來,各地積極響應,大力修復河湖生態環境。許多地區在水處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廣東省廣州市對污染源進行綜合治理,實現大墩斷面水質逐步改善,黑臭現象消除,劣質五支流基本消除,源頭污染問題得到全面解決。海南省三亞市已實現18個城鎮河湖,16個穩定斷面達標。全市城鎮集中式污水處理率達到95.5%,污泥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十三五”期間,再生水利用率已超過全省要求. 當然,河湖生態修復還有需要進一步努力的領域。今后,國家水利部門也對河湖生態治理給予了指導和建議。改善水生態,需要牢牢抓住基建!要牢牢把握水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做好深水、水土保持和周邊保護,共同改善河湖生態環境質量。 一、深:牢抓地下水超采 治污先截污,河湖“怕”被過度開發。 首先推動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工作。華北地區水生態問題嚴重。以京津冀地區為控制重點,采取“節水、增供水”的綜合治理措施,逐步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有效解決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突出問題。 實施全國地下水超采控制。逐步擴大治理范圍,制定重點區域過度開采保護方案。東北實行“開源節流、科學調控”的應對政策,...
發布時間:
2021
-
10
-
15
瀏覽次數:579
近年來,在政策、技術和資本的大力推動下,我國機器人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上可九天攬月,下能五洋捉鱉”,似乎正在成為其應用的真實寫照。隨著陸地機器人的不斷發展和豐富,無人機和水下機器人的出現和興起,大大增強了人們探索不同領域的能力。 其中,水下機器人,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可以在水下移動的機器人,也被稱為“水下無人機”。它可以在人類無法到達的水下世界發揮作用,就像無人機展示的空中價值一樣。如今,隨著在危險地區軍事和科學研究的價值,水下機器人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水下機器人的誕生是為了滿足軍事和科研的需要。20世紀50-70年代,美國用自行研制的潛水器在西班牙回收了一枚氫彈。自此,水下機器人的軍事應用價值受到各國的重視。20世紀七八十年代,無人遙控潛水器在海洋調查和油田開發中的廣泛應用,也讓人們看到了它的科研價值。 近幾十年來,我國加入了水下機器人研發的行列,軍事科研活動也成為我國檢驗技術應用的主要方式。2003年,中國進行第二次北極考察時,應用了“海極”遙控水下機器人(ROV)。此后,2008年至2014年,我國利用新型水下機器人(ARV),先后完成了5次北極科學考察,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9年1月7日,我國極地科學考察隊再次完成無人自主潛水器探測南極海洋環境試驗。同時,2021年10月7日,我們的“探索4500”自主水下機器人也順利完成了第12次北極科學研究。可以說,...
發布時間:
2021
-
10
-
14
瀏覽次數:577
國內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研發占比高 人工智能產業鏈包括三層: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其中,基礎層是人工智能產業的基礎,主要包括AI芯片等硬件設施和云計算等服務平臺的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為人工智能提供數據服務和算力支撐;技術層是人工智能產業的核心,技術路徑是從模擬人類與智能相關的特性出發構建的;應用層是人工智能產業的延伸,集成一種或多種人工智能基礎應用技術,針對特定應用場景形成軟硬件產品或解決方案。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人工智能企業核心技術分布中,大數據和云計算占比最高,達到41.13%;其次是硬件、機器學習與推薦、服務機器人,分別占7.64%、6.81%、5.64%;物聯網、工業機器人、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分別占5.55%、5.47%和4.76%。 2020年,大數據和云計算是382家基礎技術企業核心技術分布中最重要的核心技術,占比28.27%。其次是人臉、步態和表情識別技術,占比13.61%;智能芯片、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分別占8.90%和8.64%。可見,大數據和云計算是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 國家推進云計算和大數據標準體系建設 目前,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各國發展的重點。為了促進我國人工智能的“高效、高質量”發展,建立標準化體系尤為重要。2020年8月《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頒布,明確了人工智能標準化頂層設計,...
發布時間:
2021
-
07
-
30
瀏覽次數:495
近日,由于臺風的影響,河南鄭州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千年一遇”暴雨過后,我們不僅要關注搶險救災形勢,更要關注后續重建、健康安全、食品安全、飲水安全等各種問題的防治。 目前,暴雨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如何處理污水垃圾,看鄭州的基礎設施工作是否經得起考驗。 近年來,鄭州污水處理能力和垃圾處理能力快速提升,成績毋庸置疑。 據悉,隨著新區和雙橋兩座污水處理廠的投產,鄭州市擁有8座現代化污水處理廠和4座污泥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達245萬噸/日。“十三五”期間,污水得到充分收集處理,基本建成與城市發展相匹配的污水處理系統。 此外,污水處理廠每天可生產200多萬噸再生水,與已建成的160多公里再生水供水線路相連。2020年,再生水量已達到近3.8億噸。“十四五”期間,鄭州規劃加快新區二期、南曹一期、馬頭崗廠外中水管道等重點項目建設,預計日新增污水處理能力45萬噸。 在這個特殊時期,很多人關心水處理業務的發展。 鄭州市污水凈化公司表示,已迅速啟動防汛應急預案,配備重組后的防汛物資,認真排查污水井和水位線,指導防汛排險,確保西北城區污水進排水穩定達標,確保各項任務穩定開展。 雖然突如其來的暴雨造成了一些相關基礎設施的破壞或故障,但“內幕消息”終究還是存在的。鄭州方面表示,垃圾量較大,垃圾處理廠的工作尚未完全恢復,因此處理速度較慢。針對這些問題,鄭州在《關于做好汛后環衛防疫消殺工作的緊急...
發布時間:
2021
-
07
-
29
瀏覽次數:375
近年來,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2021年7月,美國多地氣溫創下歷史新高,還因高溫天氣發生了野火。為何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科學研究表明,過量的碳排放會導致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以及出現極端惡劣天氣。 控制碳排放量有長遠且重要的發展意義。我國作為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急需控制碳排放量。我國提出通過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來減少碳排放。 1、我國急需控制碳排量 2021年7月9日(當地時間),根據美國國家氣象局數據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東南部莫哈韋沙漠的死亡谷公園氣溫達到了罕見了130華氏度(約為54.4攝氏度),這是自1913年以來的最高溫度。當地時間7月10日,拉斯維加斯創下了117華氏度(47攝氏度)的歷史新高,美國多地因高溫天氣發生了野火,殘酷的熱浪席卷美國。 為何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科學研究表明,過量的碳排放會導致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以及出現極端惡劣天氣。其中溫室效應是最為直接且嚴重的問題。202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超過了400ppm,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比19世紀的基線升高了約1.25°C,比1981年至2010年的參考期升高了0.6°C,逼近2016年的最熱記錄。因此控制碳排放量有長遠且重要的發展意義。 據英國石油公司(BP)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1》統計數據顯示,2009-2020年,我國碳排放量由77.1億噸提...
發布時間:
2021
-
07
-
16
瀏覽次數:555
人工智能企業多達兩千家 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技術,也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目前,我國有大量的人工智能企業。據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統計,截至2020年,我國人工智能企業已達2205家。企業主要創建于2012-2018年,其中2015年創建的人工智能企業最多,占14.36%。2015年后,人工智能相關企業的知名度逐漸下降。 早期大部分企業不是人工智能企業,2010年后通過自主研發和引進人工智能技術,大部分成為人工智能企業,主要分為IT/ICT企業和傳統工業企業。 從地域分布來看,人工智能企業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占比分別為31.02%、30.23%和26.39%。京津冀、長三角、長三角憑借區域科技創新和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優勢,走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前列。 從省市分布來看,我國人工智能企業主要分布在北京、廣東、上海、浙江、江蘇等發達地區。其中,北京占比最高,達到29.73%;其次是廣東,占26.39%;上海占14.07%;浙江和江蘇分別占8.81%和6.56%。 在全國主要城市中,人工智能企業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和杭州,占比分別為29.73%、14.07%、13.99%、8.14%和7.56%。可以看出,中國70%以上的人工智能企業都聚集在這五個城市,北京是全國人工智能企業的主要聚集地。
發布時間:
2021
-
07
-
15
瀏覽次數:362
隨著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我國余熱發電裝機容量不斷增加。到2020年底,我國余熱發電累計裝機容量預計為4500萬千瓦。但余熱資源利用仍然不足,利用空間還很大。2020年,我國平均可回收余熱資源總量約為13億噸標準煤。“十四五”期間,高效節能技術的持續研發將推動傳統生產工藝的升級。預計2026年我國余熱發電裝機容量將接近2億千瓦。 余熱發電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將剩余熱能轉化為電能的技術。余熱包括七種:高溫廢氣余熱、冷卻介質余熱、廢汽廢水余熱、高溫產品和爐渣余熱、化學反應余熱、可燃廢氣廢液和廢料余熱以及高壓流體余熱。 余熱發電技術可以回收水泥、玻璃、鋼鐵、冶金等用能行業的余熱資源。并將廢熱和壓力轉換成電能,其中幾乎不消耗其他燃料能量。余熱發電的重要設備包括余熱鍋爐、汽輪機和發電機。余熱發電不僅可以增加電力資源,還可以節約能源,非常有利于環境保護。 1、余熱發電受政策費用減免發展 近年來,環境保護和能源問題日益嚴重,使得國家政策大力提倡能源資源的梯級利用、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余熱發電是利用生產過程中剩余的熱能轉化為電能的一種能量回收方式。 2020年發布的《關于清理規范城鎮供水供電供氣供暖行業收費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和《國家工業節能技術裝備推薦目錄(2020)》分別從降低成本和技術推薦的角度推動了余熱發電行業的發展。 自2021年3月1日起,對有余熱、余壓、余氣的電廠將繼續降...
發布時間:
2021
-
07
-
14
瀏覽次數: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