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2022
-
01
-
27
“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進入了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面向更加艱巨復雜的污染防治攻堅任務,監測服務供給、體制機制、基礎能力亟需進一步鞏固和拓展。 近年來,隨著超低排放改造、清潔能源替代及其他大氣污染防治舉措深入推進,我國環境空氣質量已有明顯改善。有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28.8%,優良天數較2015年上升5.8個百分點。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現階段PM2.5污染根本性控制拐點尚未到來,在2020年仍有125個城市PM2.5年均濃度超標。同時臭氧濃度超標問題又逐漸顯現,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減排也被劃入重點任務清單,大氣防治污染物呈現出明顯的復合特征。這也就意味著,未來的大氣環境監測市場對設備精準度會有更高要求。 那么,在PM2.5與臭氧協同、減污與降碳協同壓力下,大氣環境監測該朝哪個方向發力? 《“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提到,未來五年將推進大氣環境立體綜合檢測體系建設,以PM2.5與臭氧協同為主線,拓展延伸空氣質量監測,加快開展顆粒物組分和大氣光化學監測,用以支撐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分析稱,隨著環境空氣污染物濃度顯著降低,市場對污染物監測種類、組份檢測的精確度要求都有所提高,環境監測總站、地方環保機構也陸續根據市場需求起草修訂設備檢測規范,加快檢測實驗室的建設。 目前,大氣環境監測...